《好书速递》第一百零八期
(2025年10月13日——10月19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方式:钉钉
欢迎师生读者踊跃荐书!
目 录
1.冲破混沌: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之光
2.价值共生 韧性成长:解码中国管理模式
3.“一带一路”跨境资本运营
4.企业科技向善理论与案例
5.数实融合:前沿科技如何重塑产业
6.全球创新领先者: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全球化
7.听企业讲中国故事
8.直面新消费:高需求、自传播、强转化的品牌增长路径
9.改革开放后中国品牌文化变迁研究——基于广告传播的视角
10.论国家品牌传播
好书速递1

【书名】冲破混沌: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之光
【作者】潘一宽 等著
【索书号】F279.23/5666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馆藏地址】东二楼书库
【内容提要】
《冲破混沌: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之光》是由潘一宽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管理类图书。该书基于中国企业发展现状,结合东西方哲学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探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与实践路径。
全书以企业本源命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框架,构建潘氏模型阐释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与使命愿景的关联机制。通过解析华为、阿里巴巴等典型案例,剖析企业文化在战略制定、领导力塑造及管理机制中的支撑作用,强调通过价值观共识推动组织从无序走向持续经营。书中以“西天取经”为隐喻,呈现企业文化落地与传承的关键环节 。
企业的生命过程就是努力寻找三个基本问题的答案的过程: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文化系统是企业的精神生命,是该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根本特质,成为企业后天成长的终极动力。本书着眼于中国企业现状,回到中华民族文化源头,以东西方哲学思想为指引,结合对大量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提炼并构建起企业文化潘氏模型。作者在对企业文化潘氏模型中的要素展开深入解剖和分析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在华为公司的工作经验、践行华为文化的体悟,以及在其他大型知名企业中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本书以企业实战经验为土壤,化西方企业管理知识为营养,致力于发掘企业经营管理底层逻辑,形成企业文化通用内核,帮助企业家在认知上更快地从混沌走向清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被动走向主动,进一步踏上探索企业长治久安的道路。
好书速递2

【书名】价值共生 韧性成长:解码中国管理模式
【作者】中国管理模式50人+论坛 著
【索书号】F279.23/5762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馆藏地址】东二楼书库
【内容提要】
《价值共生 韧性成长:解码中国管理模式》是由中国管理模式50人+论坛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24年7月出版的图书。该书关联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CMMR)遴选活动,该奖项自2008年由成思危指导发起,已调研20余个行业、130多家知名企业。
本书通过解读“价值共生 韧性成长”的时代管理主题,结合作者实地调研左右家私、利群集团、施耐德电气、协鑫集团、中垦牧乳业、邦德激光、金陵饭店等多行业标杆企业的管理实践,探索企业在冗余设计、生态协同、业务重塑、数智赋能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沉淀,总结提炼了陈春花、吕力、毛基业、徐少春、乐国林、朱武祥等十余位管理学专家的前沿洞见,挖掘与分享在当前复杂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解码中国企业管理奥秘,探索企业管理新方向,助力中国企业在变局时代逆风飞翔,砥砺前行。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组织韧性不仅包括承受外部冲击的“经受力”和从冲击中复原的“恢复力”,还包括从冲击中反超改进的“反脆弱力”。韧性是组织在面对不可抗力事件时渡过难关、持续成长所不可或缺的特性。
好书速递3

【书名】“一带一路”跨境资本运营
【作者】韩慧博 孙芳 蒋冰清 著
【索书号】F279.23/5721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址】东二楼书库
【内容提要】
“一带一路”倡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共同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而言,提高跨境资本运营能力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之一。
跨境资本运营是借助国际资本市场,以金融工具为手段,实现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研究跨境资本运营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务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围绕跨境资本运营涉及的三个核心问题——跨境融资、跨境并购和境外收益回流展开研究,总结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在跨境融资方面,分析了不同地区的IPO政策和特点,提出借鉴“中欧通”机制下发行监管的合作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证券交易所层面的交流和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境外股权融资。在跨境并购方面,分析了跨境并购中涉及的财务问题和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提出建立我国跨境并购企业案例库,为跨境并购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同时强调在合作的同时,必须重视境外投资收益的保护机制设计。
书中案例的选择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主,希望能为推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国际影响力提供理论和经验上的帮助。
好书速递4

【书名】企业科技向善理论与案例
【作者】孟猛猛 主编 雷家骕 主审
【索书号】F279.23/5620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址】东二楼书库
【内容提要】
孟猛猛,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创新与创业分会理事、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2018年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同年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获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2019年在京都大学进行短期访学。最近3年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项目,研究方向为科技向善、社会责任和技术创新。
《企业科技向善:理论与案例》由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生导师孟猛猛撰写,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基于2019年以来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的政策背景,针对互联网领域存在的大数据杀熟、用户隐私泄露等现实问题,系统探讨企业践行科技向善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全书共九章,围绕理论溯源、社会价值创造机制及政府引导模式等核心议题展开。通过构建场景价值影响模型与创新行为过程模型,结合快手、数坤科技等企业案例,分析科技向善在医疗普惠、弱势群体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并探讨救援机器人、AI辅助诊疗等技术的伦理实践。书中收录案例编码模型与量表开发工具,为科技伦理治理提供方法论支持。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要加强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推动构建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并组建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健全治理机制,强化伦理监管,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规范各类科学研究活动。然而,2021年多家科技互联网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引发了多起“采用大数据杀熟”或“非法抓取用户隐私数据”等“科技向恶”事件,这会削弱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力。因此,倡导企业科技向善是非常必要的。
好书速递5

【书名】数实融合:前沿科技如何重塑产业
【作者】杨国安 著 和阳整理
【索书号】F279.23/5739
【出版者】中信出版集团
【馆藏地址】东二楼书库
【内容提要】
《数实融合》是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杨国安于2024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经管类图书。该书基于作者对企业数智化转型的长期调研,迭代升级原有“数智革新杨五环”理论,提出以“数实科技”为核心的“杨五环2.0”框架,探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路径。
“杨五环2.0” 与“数智革新杨五环”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市场化生态组织”一脉相承,聚焦数实科技变革痛点,助力企业成功穿越周期。
数智科技的迅速迭代,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也对实体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智科技与实体技术的融合,其影响力不仅是在技术产品层面,更会促成生产方式的全面革新。企业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确定性?如何用数实融合获取存量时代的发展动力?如何在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趋势下,更好地活下去?
杨国安教授在过去几年,对数智科技如何改变实体企业,做了大量的深度走访和调研,在“数智革新杨五环”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和架构,将其升级为“杨五环2.0”,以“数实科技”为逻辑起点,强化前沿科技的驱动力。
在本书中,作者指出,面对前沿数实科技的爆发,企业不应只局限于“业务重构”,也要关注“产业重构”。数实科技不单能够帮助企业内部降本增效、提升用户体验,更能在宏观的产业层面发挥重构性的影响,从而帮企业找到新的定位与突破点。同时,作者在书中以群核科技(酷家乐)、天合光能、蔚来、极飞科技、XREAL这五家在数实融合的不同领域中出类拔萃的公司作为分析案例,希望大家进一步了解如何使用“杨五环2.0”找到突破点和独特定位,获得穿越周期的定力和能力。
好书速递6

【书名】全球创新领先者: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全球化
【作者】金珺 莫琳.麦凯维 编著
【索书号】F279.23/5661
【出版者】浙江大学文献出版社
【馆藏地址】东二楼书库
【内容提要】
《全球创新领先者: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全球化》系统研究了中国企业如何通过技术突破和生态协同实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型。该书聚焦知识密集型创新生态系统,通过跨国学者对中国案例的深度分析,揭示了产业结构转型中技术、创新与全球化的互动机制。其核心观点包括:中国企业通过底层技术研发(如珞石机器人的高精度控制系统)打破国际垄断,并依托“链主企业”模式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硬核技术+场景应用”的竞争优势。此外,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全球创新领先地位印证了区域协同对知识密集型企业全球化的推动作用。该书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创新体系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本书探讨了亚洲企业的创新和结构转型的相关问题。通过不同国家的学者对中国案例的深入分析,本书能让您更深入地了解亚洲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如何从模仿转为创新,从国内市场转移到世界市场,并从追随者转变为领先者,从而影响全球创新体系。
好书速递7

【书名】听企业讲中国故事
【作者】丁永健 孙佳 编著
【索书号】F279.23/5691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馆藏地址】东二楼书库
【内容提要】
《听企业讲中国故事》,本书通过剖析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底层逻辑,包括乡村振兴、创新驱动、“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践路径。该书以企业故事为切入点,展现了国有企业改革、新型城镇化等宏观议题背后的经济逻辑。通过华为、李宁等企业的崛起历程,阐释了中国经济在应对风险中展现的韧性,旨在激发读者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书中通过“由小见大”“由远及近”“由表入里”三种叙事方式,贯通了中国市场化进程的脉络,既包含具体企业的微观案例,也涵盖宏观政策的分析框架,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丁永健在书中结合自身研究,提出企业应对风险需优化供应链布局、拓展新兴市场等策略,其观点被应用于企业改革实践,如2020年疫情期间对中央文件的解读,通过“褚橙与土地流转”等案例分析深化要素市场改革的重要性。
好书速递8

【书名】直面新消费:高需求、自传播、强转化的品牌增长路径
【作者】徐全 张利英 著
【索书号】F279.23/5692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馆藏地址】东二楼书库
【内容提要】
徐全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实战型讲师与企业管理者,同时从事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研究。其职业经历涵盖阿里巴巴大客户营销、天猫TOP级店铺运营,2013年起担任杭州阿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并主导传统企业电商转型培训工作。学术方面,截至2023年任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聚焦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出版《看淘宝、天猫如何日进百单》等电商实操著作,教学风格以案例丰富、互动性强著称。
随着新技术、新平台的兴起,一批颇具中国特色的新消费品牌迅速走红。如美妆界的花西子、速食界的拉面说,甚至一些老品牌,如李宁、回力、九阳电器等。伴随着一些新品的上市,品牌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翻红。这些新消费品牌与传统品牌相比,无论是产品打造还是营销策略,都有着鲜明的特色。那到底新消费品牌是如何崛起的?在产品和营销上有什么秘诀?如何突破增长困境?传统品牌又该如何应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特意推出了此书。
本书全面讲解了新消费品牌的打造之法,并用增长思维破解品牌发展难题,同时对传统品牌的焕新,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本书没有枯燥的理论,只有大量实战的模型、鲜明的方法论、清晰的底层逻辑,以及有趣的案例,能从思维和实操多个层面,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思考。
好书速递9

【书名】改革开放后中国品牌文化变迁研究——基于广告传播的视角
【作者】阴雅婷 著
【索书号】F279.23/5698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馆藏地址】东二楼书库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的广告业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恢复的,中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是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国外品牌和西方现代文化的涌入而被唤醒的,所以本书将1978年,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间作为中国当代品牌文化变迁的起始点。
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品牌文化是包含产品、广告等在内的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是社会文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好的品牌、商品,如果不进行广告传播,或者广告传播的广度和效度不够,将很难获得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品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企业理念等文化价值更难以深入人心。广告是导引消费者品牌选购倾向的重要力量,广告传播是当代社会提升产品形象、扩大品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本书从广告的创意表现与传播、广告的消费文化表现、广告的艺术审美表现三个维度,观察中国品牌文化变迁的路径,分析包括品牌符号文化、品牌理念文化在内的品牌文化的变迁对中国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民族品牌建设、国家形象提升的作用和意义。作者力图从中国品牌意识再次被唤醒、品牌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找寻规律,总结中国本土品牌文化传播的模式,预测未来品牌文化的发展趋向,助力中国本土企业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品牌国际化道路。
好书速递10

【书名】论国家品牌传播
【作者】舒咏平 著
【索书号】F279.23/5667
【出版者】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址】东二楼书库
【内容提要】
该书提出国家品牌,强调其本质在于通过道路自主性、效率显著性、优势共享性和长远一致性等特性,构建国际认同与国家软实力。
从实践层面回应国际形势需求,主张通过内获认同、外获信赖的传播路径强化大国责任;理论层面则融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家形象研究的正向维度及品牌传播的双赢效应。
作者早期提出“品牌聚合传播”模式,强调文化对品牌的核心作用,并针对媒体碎片化环境提出整合传播策略,为后续国家品牌研究奠定方法论基础。
数字化时代,关注广告载具精准化与互动化趋势,主张广告需从“以我为主”转向受众共鸣,这一理念亦融入国家品牌传播的受众导向设计中。
舒咏平的研究体系兼具学术前瞻性与实践操作性,为国家品牌建设提供了从理论到落地的完整框架。